一位大齡產品的互聯網10年:寂靜戰場,失敗無聲

17 評論 6053 瀏覽 91 收藏 20 分鐘

這是作者進入互聯網的第12年,在產品崗位深耕了12年,也見證了許多變化。本文從行業趨勢和創新等方面講述了這些年的一些思考,一起來看看吧。

2023,我進入互聯網,整整12年。

從移動互聯網興起到互聯網+,再到如今的AI革命,我追逐過許多創業熱點,也見證過許多失敗。

O2O,智慧城市,智能硬件,大健康,SaaS……

那些曾經讓投資人瘋狂的方向,在互聯網浪潮里轉瞬即逝,不留一點痕跡。

作為參與其中的小小個體,我目睹了它們的興起、輝煌與沉寂。

隨著新的科技浪潮的到來,我想與你分享這一段經歷,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示——關于產品,關于商業,關于成長,關于避免失敗。

01 以一個逆流而上的故事開頭

2012年,恰逢畢業的我趕上了移動互聯網的爆發。

以團購為首的O2O大行其道,最多的時候,一共6000家團購網站在同場競技。

用戶、商家和資本都為這種模式瘋狂。

最夸張的時候,商家得等幾個月,才能上線一個團購套餐。

但我的老板,認為O2O還不夠好,是單線引流而非互相賦能。

帶著更宏大的想象,我們轟轟烈烈地開始造產品。

以【商場優惠券】為核心。

在線上,我們提供本地商場的海量優惠券,甚至囊括獨家的大牌折扣,讓先逛后買成為了我們的口號。

在線下,可交互式大屏進駐商場,讓用戶在線下也可以搜索優惠。甚至聯合商場Wi-Fi做了落地頁,把優惠信息直送到客戶眼前。

最開始項目開展得不錯,借助之前累積的資源,很快就有了第一批用戶。

然而,增長很快就遇到了瓶頸。

增長的乏力,首當其沖影響的就是日漸新高的人力成本。

老板立馬多管齊下,一方面收縮戰線,另一方面想辦法去組織和參與各種線上線下的活動,手段可謂雷厲風行,但還是沒能挽回頹勢。

1年后,本地創業圈再查無此人。

02 帶著后視鏡看項目,公司敗在了哪里?

單看項目,用戶有省錢的需求,商戶有引流的期望,政府有促進消費的愿景,項目的每一方都能夠受益。

除了成長性稍弱,似乎沒有毛病。

但從更宏大的市場趨勢來說,就能找到問題點——這是一個逆趨勢的產品。

彼時,線上購物已經成為了用戶的新選擇,哪怕是團購這種新模式,也有30%的收入來自于線上購物。

用戶流量會加速向線上傾斜,用戶相信網上能買到便宜又好的產品,這是一個如此明顯的趨勢,然而我們在和這股趨勢對抗,選擇去做線下的生意。

商場的銷售量已經受到互聯網的沖擊,我們仍舊積極擁抱,放棄了新的趨勢。

再看一下后面幾年的數據,電商繼續維持高增長,甚至有連續5年近30%的增長。

一個團隊,不需要多強的能力,不需要多厲害的創新,只要在這個行業里活3年,收入就能翻一倍。

這是何等的趨勢紅利!

但我們被自己造的概念感動,拒絕看清這股趨勢,永遠地停留在了寒冬里。

隨后來到2014,O2O大戰落幕,勝者已經通吃市場。

但是APP的創新仍然層出不窮,許多新的概念中,就有一個概念叫做“智慧城市”。

我就接手了這樣一個APP,因為提供獨家的服務,用戶數和服務使用數增長穩定。但畢竟是低頻服務,用戶抱著明確目標來使用app,活躍和留存一直堪憂。

更令人煩惱的是,這么多的用戶,也不能轉化為真金白銀。

我們先嘗試運營了更多的深度內容,本地化口語化的文章每日輸出,教人學方言的FM錄起來,希望提升活躍,也讓產品的形象更接地氣和鮮明。

有了一定的信任感,我們開始嘗試做電商。

賣鮮花,我們拉齊了本地供貨商,在各大節日到來的時候瘋狂做活動。為了節約成本,團隊小伙伴自己去送花,直接曬黑一個度,中間也不免俗地踩過供應鏈的坑,損失過客戶的信任。

賣特產,我們嘗試了好多不同的品類,最終鎖定在非標、有特色的本地商品。其中尤以排骨香腸最為出圈,直到幾年后,都還有人來問哪里能買,想買來送朋友。

無論賣什么,我們都很拼命,用盡了能想到的所有宣傳渠道,線下的傳單,線上的短信、推送,社群、朋友圈的引導,也還為此單獨開設了虛擬形象,經營朋友圈,邊聊天邊引導銷售。

商業化的成果不好不壞,有收入,但也還攤不平團隊的成本,隨著我工作的變動,這些項目后面也戛然而止。

那時候我們還不知道,無論選中哪條賽道,我們都會迎來不錯的明天。

03 不錯的未來

隨著微信體量的快速擴大,微商漸漸冒頭,許多的人選擇在微信上成交,朋友圈成為了新的創富樂園。

1年后的2015年,也被稱為微商元年,當年微信用戶達到6億,行業總體市場規模達到1819.5億元。平均下來,1個用戶都會在微信上買300塊的產品。

再往后,來到2016,微商行業的市場規模增長了80%,同時花+和花點時間,這類鮮花標品化的購買平臺開始上線,輕易就拿到了投資。

職業生涯里有很多遺憾,而這個項目沒能往下做,排得上遺憾的前三名。

按照當時的發展趨勢,我們完全有可能通過微信賣出一片新的天地。原來的APP和服務,也可以為微信渠道提供源源不斷的種子用戶。

如果我本身嗅覺再更靈敏一點,感受到微商這股賺錢的風,如果從理性上多去論證下微信這個渠道,如果多往外面跑跑,關注下大家的賺錢方式和趨勢,或許我就能預判明年的趨勢,也就不會輕易轉換方向。

太多的如果……我想,我還是敗在了戰略上的懶惰,以及一股情緒上來后的離職決定。

2015年,似乎是拜牛市所賜,熱錢紛飛,創業也成了一股熱潮。

只要團隊成員來自大廠,項目還沒成立就已經能拿到投資。甚至不少VC下場拉人,在大廠門口蹲守,試圖說服這些互聯網中的佼佼者出來創業。

而傳統行業老板也都蠢蠢欲動,人人都想做一個APP來和馬云比天高,開口必言“我有一個想法……”。

那段時間,創業很重要,而創業做什么產品卻變得不那么重要。

做產品的理由五花八門。

“我覺得XX傳統行業應該改變一下。我在這個行業很多年了,知道這個行業太多的問題,我們這個APP就要改變這個現狀?!?/p>

“你看A賽道跑出了一個厲害的公司,B賽道也有,我們C賽道和他們差不多,也一定能走出巨頭?!?/p>

“我們去做社交平臺吧,這個方向挺火的,剛好手里有可用的研發資源?!?/p>

用愿景,用感受,用資源,來聊做產品的理由。

言語里充滿了高高在上的“我覺得”,卻很少有人愿意多看看用戶,多問問市場。

連最基礎的,找十個用戶聊聊天,來驗證想法和市場是否匹配,也被拋之腦后。

當然,這些產品的結局,都毫不意外地走向了終結。

04 投入健康App產品

這一年有不少團隊拉我入伙創業,但我轉身投入了一家頗具規模的健康APP,繼續去琢磨怎么賺錢。

內外部信息一對齊,發現商業化的三板斧不外乎是:廣告、電商、增值服務。

依次拆解,依次去建立配套的團隊和產品體系。

這一句說起來簡單,但能踩的坑可太多了。

就單說廣告這一項。

你先得盤資源。

APP里那么多頁面,哪些能拿出來做廣告哪些不能?

每個頁面能做多少廣告?

廣告的展示形式應該是怎樣?

怎么賣怎么定價?

多久會變一次價格?

接著得定標準。

哪個團隊負責對廣告收入指標負責?

哪個團隊負責上線廣告?

上線廣告的流程應該如何設計,來確保公司的利益?

最后做執行。

大客戶來了個定制需求,做還是不做?

客戶都想要某個排期,資源沖突了怎么解決?

客戶的廣告質量參差不齊,誰能對此負責?

每一個盈利方式,都充斥著既要還要。既要創造客戶的正向需求或減少負面反饋,又要公司能真的獲取收入。

且獲取收入的過程中,公司如何合適地組織人力,界定職責,遇到問題后快速制定方案。

這不僅僅是產品層面的問題,更是管理和商業上的問題。

05 SaaS工作中的困難

盈利之難,在后續的SaaS工作上也困擾了我。

2017年,SaaS處于沉寂期,而我卻選擇躬身入局。

我司的SaaS領域小眾,進入時間早,雖然天花板不高,但公司很早就實現了盈利,打下了堅實的基本盤。

圍繞基本盤沉淀下來的CRM經驗,公司也一直在謀求創新。

眼看著SCRM起來了,眼看著低代碼漸漸火熱。我們終于開干,先是花1年初步搭了低代碼的能力。隨后我們開始想象:這套能力我們要賣給誰?

首先定位:我們不是低代碼平臺,只是提供具有低代碼能力的業務平臺

其次盤資源:經驗上,我們還是擅長CRM,既有資源又有最佳實踐。

再次想亮點:找到某個場景,切入某類公司,并對其提供快準狠的解決方案,確實很難。團隊輪流腦暴,投票決策方向,雖然對每個想法都不夠滿意,但還是選擇了其中一個,戰戰兢兢往前走。

一走又是幾年,直到我離開公司,新項目還在PMF上苦苦掙扎,遠談不上盈利。

但從數據來說,盈利難,盈利耗時久是全世界SaaS的現狀。

全球龍頭SalesForce,在創立18年后,公司才迎來首次盈利報告。

釘釘更是公開表示現階段不考慮盈利的事情。

企業微信2023年3月開始收費,引起軒然大波,飛書23年開始全面追求盈利,出海海外。

現在也經常見到文章吐槽中國SaaS環境差,續費意愿低,但這些都是表象。核心點是中國SaaS沒有自信,一直在迎合客戶做產品。

客戶的信息化意識是需要教導的,但為了拿下思維迭代緩慢的大客戶,SaaS公司選擇無限順從客戶??蛻粢龆ㄖ?,那就做,客戶需要All-in-one,那就擴充產品線。

隨之而來的是費用的大幅上升,30%~40%的銷售費用率和研發費用率在國內已是稀松平常,盈利自然也遙遙無期。

安永發布的《中國企業級SaaS上市公司2021年財務績效回顧及未來展望》的報告展示:基于過去三年的財務數據,中國企業級SaaS公司平均凈利潤率為負數。

奇怪嗎?一點也不奇怪。

中國的SaaS占公有云比例為全球倒數,創新已經遠遠落后于基建?;蛟S這就是中國SaaS最大的弊病。

SaaS之后,我嘗試了企業內部管理項目,嘗試了其他領域的SaaS,也算是順應著產品B端化的大勢,把相關方向都踩了個遍,不過這已經另一個故事了。

06 產品經理的職業成長

自己作為反例,有過密集跳槽的時期,從事的方向也天南海北,簡歷太過豐富,導致找工作越來越難,甚至想過放棄產品經理這個職業;也有過不得老板賞識,郁郁不得志的職場問題;也有過什么都想學,什么都想改變的盲目努力時期。

以下兩點,是我踩坑和失敗中總結出來的心得。

其一,這不是一個自己悶頭努力就能獲得成功的職業,它非常,非常,非常需要團隊和環境來成就。

工作三五年后,溝通表達能力,會更比產品的專業能力要重要得多。

你需要通過溝通,和團隊一起去拿成果,也需要拿到成果后通過適當表達來展示團隊。

你需要非常善于做陳述,升職、信息同步、請示都應該有模版可依。還要隨時能應對突發的項目進展匯報。1分鐘,3分鐘,5分鐘版本都能信手拈來,并且可以面向不同的用戶改變自己的陳述重點。

你需要恰當的回應。拒絕或者接收需求,做A還是做B,目標是C還是D,有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規范,有沒有考慮到相關人的利益,你的話語能不能準確表達你的想法,表達出來后會有什么樣的結果,你能否應對。

如果以上的場景還做不到普通水平,那請盡快補足溝通表達能力,然后往優秀進發,打造長板,再更近一步塑造你的影響力。這些軟素質才是決定35歲分水嶺的神通。

其二,有沒有注意到,現在招聘B端產品的崗位要求越來越細分?

最開始大家都不知道產品經理該干嗎,最多以APP/WEB C端/B端 來區分。

但隨著有經驗的產品越來越多,用這個維度的粒度已經不夠了。

所以就再細分。

例如招聘一個WMS的產品,不僅要求有對口的WMS系統經驗,甚至要求熟悉某些品牌的WMS系統,甚至上下游的其他系統。

對于我們職業的啟示是盡量尋找更大的賽道,例如CRM就比SCRM更大。此外就是還是要有深耕的意識,B端的變化極慢,要么等風來,要么耐心等,三年五年都不算慢久。

如果細分到最小粒度,還是不夠呢?

那企業就會做加法。

比如會不會用SQL,有沒有商業化的思維,有沒有做增長的經驗。

你能看到運營、設計、開發都能很順利地轉過來做產品,這也是這個崗位的綜合性質的最好證明。每個人都試圖在自己身上增加標簽,而你也需要投入精力在最有價值的能力上,盡快形成自己的個人標簽。

從經驗來看,要么長袖善舞深諳人性為自己加管理標簽;要么智計百出喜歡沖在第一線為自己加商業化/業務/增長的標簽;要么擅長溝通協作,推動事情落地,為自己增加成事的標簽。

07 總結

產品多年,見過許多項目上的失敗,也體會過職業上帶來的各種失敗。

從最開始什么都想嘗試,到這幾年深耕在B端,漸漸樹立了一點護城河。

但我還是會懷念剛畢業時候的自己。

會對著按鈕放在哪里討論很久,iOS和安卓遵循不同的交互分別設計,每周996也很開心。

想學習新的設計理念,能在網絡上輕易找到探討的人,會有小組日常翻譯國外的文章,學習表單設計甚至都會有專門的一本書,求真求知的氛圍令人開心。

每天翻翻應用商店發現了意想不到的新產品,去玩去體驗,這一切都很開心。

那或許是產品經理的黃金時代,被噴涌的創造力的洗禮的時代。

漸漸的,應用層的創造越來越少,熱點和名詞越來也少,每個領域都有穩定的王者,而對于產品經理,似乎就應該投入這些王者的懷抱,從事越來越細分的崗位。

創造力呢?求知求真呢?或許已經不那么不重要了。

以上5000字,囊括了我我的產品12年。

我想,總有一天,那些做過的項目和我自己,都會寂靜無聲地,離開互聯網這個戰場,留下或成功或失敗的標簽。

專欄作家

假裝是運營,微信公眾號:SaaS學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10年產品,專注B端,負責過行業頭部SaaS產品并經歷過完整的生命周期。熟悉金融、物流行業。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的確是戰略上的懶惰了,產品經理的終極目標是成為科技老板,而不是一個打雜的,更不是一個小兵,否則會被這個行業碾碎、拋棄

    來自廣東 回復
  2. 優秀的小姐姐

    來自廣東 回復
  3. 寫很真實,很走心,感謝學姐分享心歷路程

    來自廣東 回復
  4. 工作三五年后,溝通表達能力,會更比產品的專業能力要重要得多
    感覺自己就是在這個處境,可是向上管理真的好難啊–

    來自遼寧 回復
  5. 創造力呢?求知求真呢?或許已經不那么不重要了。

    來自山東 回復
    1. 慢慢的隨著身處的環境,或許是沒有精力或許是沒有人在乎這些了

      來自遼寧 回復
    2. 哈哈,其實也不用無病呻吟
      不用焦慮,搞物理研究的有多少工程師,不也才出了一個愛因斯坦嗎
      普通的行業發展到后面都會成為勞動密集型的,哪需要那么多的創造力

      來自山東 回復
  6. 寫的特別好哈!感同身受

    來自北京 回復
  7. 嚴格來講,只有11年

    來自北京 回復
  8. 感觸很深

    來自廣東 回復
  9. 可以加個微信么, 樓主?有空討論討論呀

    來自上海 回復
  10. 這絕對是有一籮筐經歷才能積累起來脫口而言的感悟,這樣的文章產品經理更需要看

    來自上海 回復
  11. 時代車輪滾滾而過,要么抓附在輪子上,要么被碾軋進能煎雞蛋的水泥地里

    來自廣東 回復
  12. 思想開始固化,未找到成功的正確打開路徑,開始有點心灰意冷了??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息繭房。

    來自湖北 回復
  13. 被這段話觸動到了:工作三五年后,溝通表達能力,會更比產品的專業能力要重要得多。這絕對是作者的心里話。在職場越久,自己越能體會到溝通的重要性。

    來自湖北 回復
    1. 我創業9年,年初就覺得,自己能力不夠了,啃書啃書還是啃書,最近才剛剛再技能漲了一分??

      來自福建 回復
  14. 寫的真的很好嗚嗚,最近真的很迷茫的,讀完這篇文章以后,感覺我目前所遇到的困難可以有新的思考角度啦

    來自陜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