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和 IOS 的交互設計對壘

1 評論 4101 瀏覽 12 收藏 20 分鐘

在手機操作系統百花齊放的年代,也是產品經理最頭疼的年代,因為需要根據不同的操作系統做出不同的設計。而如今,手機操作系統基本只剩下安卓和IOS兩大陣營,只需處理好安卓和IOS交互上的差異部分就可以做好產品設計了,本文作者對這兩大系統的交互設計進行了對比分析,一起來看一下吧。

手機操作系統發展至今,基本只剩下安卓和 IOS 兩大陣營,雖然部分平臺還有提供其他手機操作系統的 App 下載,但基本也是處于不再維護升級的狀態。

Android 和 IOS 的交互設計對壘

在手機操作系統百花齊放的年代,也是產品經理最頭疼的年代,因為每個系統的交互都有所不同,因此要求產品經理在做產品設計時,需要根據不同的操作系統做出不同的設計。

這樣令人頭疼的問題隨著手機操作系統的逐漸消亡而銳減,而安卓和 IOS 兩大系統在發展過程中相互借鑒,在交互上基本大同小異,產品經理現在只需要處理好安卓和 IOS 交互上的差異部分就可以做好產品設計了。

如果你是一名 App 產品經理,但只用過其中一個系統,對另外一個系統不熟悉甚至沒有用過,相信這篇文章對你會有所幫助。

*本文的安卓系統泛指所有基于安卓底層的操作系統,包括各大手機產商定制的基于安卓的操作系統,不限定于安卓原生系統;筆者手頭沒有 IOS 設備,部分與 IOS 系統有關的圖片均來自互聯網,旨在說明原理,可能與實際界面有所出入,請注意分辨。

一、側滑返回手勢

IOS 誕生之初就設定了返回的操作只能有一個途徑,就是點擊左上角的“返回”按鈕,隨著手機屏幕越來越大,果粉們的手越來越夠不到左上角的“返回”按鈕,因此在2013年 IOS 7發布的時候,帶來了“極其先進”的側滑返回手勢。

這個交互手勢給手機產商的產品經理們帶來了靈感,國產定制的安卓系統紛紛跟進,也帶來了全局側滑返回手勢,不僅可以從左往右滑,還可以從右往左滑,對于大屏手機來說,簡直不要太好用,甚至原生安卓系統也跟進開發了相應的手勢操作功能。

這個時候,果粉們坐不住了,隨著這幾年手機屏幕的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毫無變化的返回手勢,果粉們開始吐槽:為什么一定要按住左側邊緣才能激活側滑返回手勢?為什么不能從右側激活?為什么不能在任意位置激活?

以上就是兩大系統關于返回手勢的背景和現狀。因此,我們在設計這兩大系統的 App 返回手勢的時候,交互上需要有所區別。

首先,安卓系統的 App 不建議設計邊緣側滑手勢,比如側滑返回上一級,或側滑顯示菜單等,因為上文所說的全局側滑返回手勢幾乎是所有安卓系統標配的功能,而且這些返回手勢都是系統級的,也就是說,應用內邊緣側滑手勢可能永遠都不會被觸發。

當然,也有部分手機操作系統考慮到這個問題,所以對返回手勢進行優化,從中下方側滑激活全局返回功能,從上方側滑觸發應用內的功能。

Android 和 IOS 的交互設計對壘

下圖支持側滑手勢的應用中,在應用中下方激活邊緣側滑的時候,出現了返回的提示圖標,表示激活了返回手勢;在應用上方激活邊緣側滑的時候,觸發了應用的功能,這個應用剛好也是通過側滑返回上一級頁面,并且在側滑的過程中還可以觸發“浮窗”功能。

Android 和 IOS 的交互設計對壘

我們平時單手握持手機,用大拇指進行操作的時候,無論是用左手還是右手,觸控區域主要集中在應用中下方。

Android 和 IOS 的交互設計對壘

所以要觸發應用內的側滑功能,需要雙手同時進行,對用戶來說這不是一個方便的操作。

也有人會說,可以做全局側滑的手勢。下圖是另外一個應用,在應用的多個界面都做了全局的側滑手勢,即使不用貼著邊緣也可以觸發手勢,使用起來是比貼邊側滑更容易觸發,但是,在這個應用中,不同界面的側滑手勢會觸發完全不同的功能,下方截圖就有3種完全不同的交互。先不說開發的時候,根據不同界面區分手勢的不同功能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光是用戶在操作這些功能時眼花繚亂,因為無法預知在什么地方側滑會觸發什么功能而被勸退時,對用戶來說,這都算不上是一個體驗合格的功能。

Android 和 IOS 的交互設計對壘

全局側滑還有一個風險,就是誤觸發。單手操作的時候,用戶的觸控軌跡是一個扇形的形狀,用戶在做上下滑動的時候,如果手指不夠靈活,或應用對手勢的識別調教得不夠精準,很容易變成左右滑動而誤觸。

Android 和 IOS 的交互設計對壘

最后總結一下安卓應用的邊緣側滑設計:

1、盡量不做側滑設計,安卓系統級的側滑返回已經足夠便捷;

2、如果一定要做,盡量不要在側滑中加入多個功能,如側滑返回上一級,同時還能觸發“浮窗”功能;

3、如果一定要做側滑,側滑中包含的功能要有其他更符合用戶直覺的補充觸發方式,如通過左上角同樣可以返回,通過隱藏菜單同樣可以觸發“浮窗”功能。

Android 和 IOS 的交互設計對壘

在 IOS 中則不一樣。蘋果要求上架到 App Store 的應用在側滑返回的手勢操作上需要遵循蘋果的規范,即通過邊緣側滑返回,有的應用取巧做了全局側滑返回,涵蓋了邊緣側滑的操作,也算符合規范,而我個人建議,也是可以在 IOS 端的應用中加入全局側滑返回的設計。

雖然全局側滑返回我在上文提到有誤觸的風險,但在 IOS 對邊緣側滑返回這個設計做出“更加先進”的升級前,至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緩解果粉們對這個設計深惡痛絕的情緒。但是要注意,在 IOS 上的全局側滑,建議只做返回上一級頁面的操作,經過 IOS 多年的“教育”,果粉們已經很清楚,從左向右側滑就是返回上一級的邏輯,IOS 系統應用甚至連 Tab 頁的切換都要求用戶通過點擊來完成,沒有通過側滑切換的操作,所以產品經理們沒有必要再“創造”新的交互來“為難”果粉們。

二、長按與滑動

安卓誕生以來,系統層面充斥著各種長按操作:長按進入編輯模式、長按彈出隱藏菜單、手機控制中心的圖標長按可以進入設置頁面等,安卓用戶幾乎到了看見某個界面就能預測到什么地方可以進行長按操作的程度。

而 IOS 卻是極盡所能地避免長按的操作,誕生之初,IOS 的長按操作主要限于桌面長按圖標進入桌面編輯模式,任務中心長按圖標進入編輯模式(IOS 7之前),長按選取文本等,而 IOS 系統幾乎沒有長按彈出隱藏菜單的功能,只有在輸入框長按的時候會彈出復制粘貼文本的菜單等。

2015年,蘋果在新發布的 iPhone 6s 上帶來了極其先進的 Force Touch 技術,使得手機可以在用戶操作屏幕時感應按下的力度,從此,手機也變得“知道輕重”,重按圖標彈出快捷操作,重按短信列表快速預覽對話內容,重按圖片快速預覽大圖等。

然而果粉們并不買賬,重按操作首次在手機上出現,令果粉們無所適從,操作的時候要控制力度,比如想重按文章列表預覽文章,力度小了,預覽出不來,反倒觸發了長按的操作,力度大了,直接打開文章,終于掌握好力度,打開了預覽,手指得一直按著,一松手又回去了,一用力又變成直接打開,而且預覽的時候只能看到第一頁,對于用戶來說,這么費勁的操作還不如直接點擊打開來得便捷。

蘋果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在后續的 IOS 版本升級中,取消了重按的邏輯,把一些原本通過重按觸發的快捷操作變成了長按,于是,長按的操作開始在 IOS 系統中“遍地開花”。這套新的邏輯,iPhone 用戶是否買賬呢?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找了一個用 iPhone 手機的朋友了解了一下,總結一下他日常用得最多的幾個長按操作:

  1. 長按復制和粘貼文本
  2. 長按識別二維碼

當我告訴他,長按控制中心的手電筒圖標可以彈出亮度調節功能的時候,他露出了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至于長按桌面圖標會彈出快捷操作,這個他是知道的,但那是因為他要卸載 App 的時候觸發的,平時從來沒有用過。

是的,陪伴過 iPhone 成長的果粉們,在很多界面上依舊沒有長按操作這個概念,當他們看到控制中心的圖標的時候,他們知道這些圖標可以點擊,但卻不會把它們跟長按聯想到一起,而安卓用戶則不一樣,當他們看到 IOS 的控制中心,他們就知道那些圖標可以長按,只是安卓用戶會認為長按圖標應該是進入設置頁面,而不是彈出快捷操作。

IOS 最早的列表操作是通過向左滑動來進行刪除操作,隨著系統的迭代,左滑菜單的操作已經不僅限于刪除,一方面是因為 IOS 的要求規范,另一方面 IOS 的用戶已經習慣了通過左滑來對數據進行操作,所以在進行 IOS 端應用的設計時,需要注意遵循這個原則。

Android 和 IOS 的交互設計對壘

安卓則不一樣,在安卓系統中,幾乎沒有通過左滑來進行操作,因此,如果將 IOS 的交互規范放到安卓的應用中,用戶會摸不著頭腦,當安卓用戶找不到一個操作的時候,他們會習慣性長按,所以,同樣的功能,IOS 端的應用通過左滑來操作,安卓端則是要設計成通過長按來操作。

Android 和 IOS 的交互設計對壘

三、生物識別

2015年,iPhone 5s 發布的時候,正面的圓形 home 鍵集成了指紋識別功能,iPhone 再一次改變世界,讓指紋識別不僅限于考勤打卡,安卓手機也迅速跟進。

指紋識別誕生之初主要是作為鎖屏的解鎖方式之一,隨著移動支付遍地開花,指紋識別的場景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指紋識別的安全性也逐步發展到可用于替代支付密碼的程度。

為了提升指紋識別的實用性,無論是 iPhone 或是支持指紋識別的安卓手機,都開放了生物識別的接口,不止系統應用,第三方應用也可以在特定的場景下使用系統提供的指紋識別功能,但 IOS 和安卓系統提供的生物識別接口形式有所不同,所以在產品設計時需要注意區分兩端應用的不同交互。

我們可以先看看兩者生物識別的工作流程。

Android 和 IOS 的交互設計對壘

從圖中可以看出,安卓的指紋識別全部通過接口形式實現,每次識別都會返回識別結果,所有的界面和交互都需要第三方應用來做;而 IOS 則不同,第三方應用調起 IOS 的指紋識別,會直接觸發 IOS 系統級的識別界面,接下來的交互由 IOS 進行,用戶識別成功后 IOS 會告訴第三方應用識別的結果。

我們來看一下實際的例子。

以下是某安卓應用調用指紋識別的界面,調用后,等待識別的界面和驗證失敗的頁面都是在收到系統指紋識別的接口返回信息后,由第三方應用進行展示和提示。

Android 和 IOS 的交互設計對壘

再來看看 IOS 應用調起指紋識別的交互,在 IOS 應用中,調起指紋識別后,識別的過程直接由 IOS 系統進行接管。

Android 和 IOS 的交互設計對壘

2017年,蘋果發布了 iPhone X,人臉識別在 iPhone 上全面取代指紋識別,但是第三方應用調用人臉識別的核心邏輯與調用指紋識別是一樣的,可以參照上述邏輯進行設計。

四、應用版本更新

自誕生以來,碎片化一直是安卓系統的一大弊病,雖然也有 Google play 這樣的官方應用商店,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在中國大陸并沒有用起來,反倒催生了一大批第三方應用商店,豌豆莢、應用寶等,曾經是多少安卓用戶裝機必備的 App,隨著各大手機廠商逐步完善健全自己的應用商店體制,第三方應用商店越來越少人問津,但安卓應用的安裝依舊統一和固定的安裝途徑,時至今日,依舊只要一個 apk 的安裝包就可以避開所有應用商店直接安裝。

IOS 則不同,2008年,IOS App Store 推出,意味著以后在 iPhone 上安裝第三方應用有了一個官方且唯一的途徑。

因為以上的原因,所以導致了在設計安卓和 IOS 的第三方應用更新版本時的邏輯也不相同。

IOS 由于要求應用需要統一從 App Store 下載或更新,所以當 IOS 第三方應用檢測到新版本后,會直接跳轉該應用在 App Store 對應的頁面進行更新。

安卓在檢測到版本更新時,可以根據設備進行判斷,直接跳轉到對應設備的官方應用商店進行更新。

但目前推薦還是采用直接下載 apk 安裝包的形式,這也是大多數應用采用的更新方式。但建議在推送更新之前,優先在各大應用商店上架最新版本,目前很多手機在安裝 apk 包的時候,如果該應用在官方的應用商店有上架,系統會提示到應用商店安裝,用戶很容易被引導到應用商店,如果此時應用商店的版本沒有更新到最新,用戶很容易就錯過這個版本的更新。

Android 和 IOS 的交互設計對壘

以上便是本文全部內容,感謝閱讀。

專欄作家

產品錦李,公眾號:產品錦李(ID:IMPM996),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不務正業的產品經理和他的產品設計。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IOS 系統應用甚至連 Tab 頁的切換都要求用戶通過點擊來完成,沒有通過側滑切換的操作

    ————-

    有。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