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計算+區塊鏈=生態?

2 評論 3933 瀏覽 12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語:在互聯網時代,區塊鏈的發展也十分迅猛,但是區塊鏈火了這么多年,為什么還沒出圈呢?本篇文章作者分享了有關邊緣計算和區塊鏈相結合的知識,感興趣的一起來看一下。

一、區塊鏈火了這么多年,為啥還沒出圈?

在之前的文章《我們如何從 Web1 發展到 Web3》我們提到,當前的基礎設施環境還無法支持去中心化的需求,許多自我描述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序 DApp 非真正去中心化。

這些服務的前端大多數運行在 AWS 或類似的集中式企業云上。

由于云計算行業的供應商大多是巨頭玩家,從商業價值角度考量,每個玩家都希望能夠成為行業的標準。

因此在給用戶提供的應用標準上,每個云計算供應商都有自己獨立的一套標準體系。

這使得 DApp 開發者無法從成本和穩定的角度充分利用各個云廠商的資源,進行信息同步。

區塊鏈的可協作性自然無法體現。

同時中心化的云計算平臺是作為一個黑盒環境提供給用戶,用戶無法控制自身資源與應用的可信運行狀態。

為了實現云計算企業的管控或其他訴求,云計算平臺均會以侵入式的方式獲取用戶的相關資源,這就違背了區塊鏈的可信任理念。

同時這種環境也出現過多起云計算平臺服務商由于自身業務 BUG 問題,導致用戶數據丟失、應用運行異常的情況,這也是所有權中心化帶來的弊端。

從服務模型來講,云計算廠商對于穩定的資源使用與增長能夠較好的滿足,而對于臨時的大規模資源使用是不予以服務的。

原因在于資源使用量的不確定性會導致大量的投入不能及時得到回報。

因此這方面的計算需求現有的云計算平臺無法滿足,這也是商業與技術概念的沖突所在。

所以目前的尷尬現狀就是大多數用戶對 DApp 的訪問仍然依賴于中心化基礎設施,區塊鏈只是偶爾被用于發送或接收數據。

這意味著無法對區塊鏈倡導的數據安全作出保證。

二、邊緣計算能行?

邊緣計算是一種將處理和數據存儲放在網絡的邊緣節點的分布式計算形式。

通俗來說,我們的手機,家里的網絡路由器,智能汽車、智能冰箱等等都可以是邊緣節點。

隨著個人家庭網絡從ADSL、寬帶、光纖的不斷普及,以及移動端從2G到 4G、5G 的發展,網絡的接入能力提高,模糊了用戶終端與 IDC 服務器的互聯邊界。

而用戶終端通用芯片計算能力的提高,專用芯片的普及,用戶終端與服務器算力的差異也遠非天差地別。

可以預見當網絡接入能力和終端算力進一步提升,同在一個地區的用戶終端與 IDC 服務器將不會再有明顯的區別。

那么邊緣計算和區塊鏈又有什么共性和關聯呢?

區塊鏈技術倡導的是可信任、可協作的技術平臺與生態模式。

可信任,意味著不是由任何單一的實體控制的。

相反地,這些數據被所有相關方所掌控。

這意味著,沒有任何一個中央主體擁有該數據的所有權,因此沒有人可以單獨修改區塊鏈已有的條目。

理論上邊緣節點硬件設備的所有權也是分散的,并不歸屬于同一個主體,因此很難對所有的節點都進行修改。

可協作,意味著雖然都是分布式的,但是卻可以進行信息同步。

邊緣節點設備被貢獻作為基礎資源被開發者使用,開發者基于邊緣節點的算力、存儲、網絡等資源開發各種功能的 DApp。

借助邊緣計算能力,運營商部署和推廣區塊鏈應用具有獨特優勢,區塊鏈平臺/應用可以部署在邊緣計算平臺上,為電信網絡和行業應用提供區塊鏈服務。

資源層面來看,邊緣計算平臺為區塊鏈節點的部署提供了新的選擇。

區塊鏈可以與業務應用共用邊緣計算節點資源,節省云端資源開銷。

區塊鏈節點和應用以軟件形式快速部署在邊緣節點上,具有部署效率高等優勢。

通信層面來看,由于邊緣計算平臺靠近用戶側,相比數據傳輸到云端,降低了通信時延。

從用戶角度,傳播路徑更加可控。

還可以采取優化策略,將經常使用的數據緩存在邊緣節點中,提高通信效率,降低數據傳輸時延。

然后邊緣計算怎么來保證不會發展成下一中心化云平臺呢?

難道屠龍少年終成惡龍?

區塊鏈的公有鏈需要部署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平臺(如BTC、ETH),這也是區塊鏈最初形成的模式。

而當前并沒有一個去中心化的平臺可以支撐公有鏈的部署與運行。

從當前市場情況來看,有很多做公有鏈的企業和團隊都面臨這個問題,其中部分人想通過自行分發設備來解決這一問題。

而這種部署模式無疑增加了公有鏈的投入成本與運營成本。

去中心化的云計算平臺能夠很好的解決公有鏈的分布式部署和運行的需求。

但是什么樣的去中心化平臺才是理想的呢?

在我看來,基礎資源貢獻者、審核者、應用開發者、應用使用者、資源交易平臺這五大角色不可或缺。

  1. 基礎資源貢獻者:擁有特定的算力、存儲、網絡等資源。任務在交易平臺發布后,現有空閑資源可以滿足應用使用者的條件的基礎資源貢獻者會競爭領取任務。
  2. 審核者:負責為應用開發者確權,負責對每筆交易記賬。
  3. 應用開發者:在平臺提供的資源和服務之上,開發各種功能的 DApp,并將 DApp 封裝成 Docker 鏡像,完成分發前的所有準備工作。
  4. 應用使用者:獲取應用開發者的使用授權后,可根據實際需求發布資源及計算任務,包括任務的資源配置需求及價格。
  5. 資源交易平臺:負責撮合應用使用者與基礎資源貢獻者之間的交易?;A資源貢獻者或應用使用者將要出租/租賃的資源以及相應報價公布之后,平臺幫助供需雙方快速完成匹配。

每個參與方都在生態中受益。

整個生態應該雙邊或者多邊的,在雙邊市場會促使出現“雙邊網絡效應”,即跨邊網絡效應。

市場一邊的用戶在市場中獲取的價值取決于另一方的用戶數量。

以滴滴的商業模式為例子,乘客的用戶價值取決于司機的多少(司機越多,乘客等待時長越短,體驗越好),司機的價值取決于乘客的多少(乘客越多,司機空駛時長越短,收入越高)。

兩者相互促進,放大網絡效應。

在未來打造的生態中,第一步需要關注加大供給量。

提高基礎資源貢獻者的數量及在線時長,激勵審核者及應用開發者提供更完善、透明、多樣的產品及服務。

其次,通過對全球市場的宣傳和滲透,大力拉動使用者需求,使供給和需求互相促進、雙向驅動,在競爭中形成強規模效應,構建競爭壁壘。

這樣來看,區塊鏈與云計算技術的結合能夠解決中心化云計算平臺所存在的問題。

并且去中心化的云計算平臺也是未來區塊鏈應用 Dapp 的理想的應用承載平臺。

 

作者:雄貓大俠,微信公眾號:長期視角

本文由@雄貓大俠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屬于是知識盲區,但看了作者大大的文章感覺也掌握了一些新知識~

    回復
  2. ”分布式平臺“、“雙邊網絡效應”get到了新知識!感謝作者分享!

    來自廣東 回復